乐善廊、国学文化园、上善若水文化池、书院文化廊……走进浦北县乐民镇中心小学,无不为该校花园式的校园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深深吸引,无不为这里浓郁的文化气息频频点赞。
近年来,该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传承书院文化、倡导乐善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为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不断获得大步提升。2013年以来,该校先后广西卫生先进单位、广西常规管理先进学校、广西第一届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连续七年荣获“浦北县教育目标管理一等奖”。
传承书院文化——创建书香校园
“凤池浇桃李,书院育栋梁”。乐民镇中心小学大门的对联不仅道出了学校的前身是凤池书院,也表达了学校桃李满天下、栋梁遍九州的美好愿景。
凤池书院建于嘉庆十二年(1808年),由地方乡绅集资兴建,因座落在风景秀丽的乐民镇凤池山下而得名。书院后山上的文昌阁北间墙上,有乐民镇平佳村秀才韦思敬的题诗:“凤阁辉煌耀我乡,池鱼跃水潜鳞翔;书生有志青云路,院发科名四海扬”。清代乾隆进士、翰林编修、杰出的教育家冯敏昌曾经在这里路宿时,留下了“乐民笔架山,终年无笔搁;凤池书院堂,四季有书声”的 传说佳话,闻名百里,可见该书院文化底蕴的厚重。
为延续书院文脉,传承书院文化,该校以建设书香校园为目标,在建成藏书4.5万册的图书馆的基础上,加强了校园读书氛围建设,在教学楼侧面墙体打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巨型标语,在教学区通道墙体布展“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书本图标及“书”字各种书法的造型,在乐善廊、文化园多处设置完全开放书吧,真正让书本信手拈来,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特别是在校内凤池书院旧址,以包括凤池书院在内的浦北清代16间古书院为元素,通过布设16个书院瓷盘、展示各书院简介等,打造成“书院文化走廊”,散发着浓浓的书香文化气息。
在此基础上,该校坚持以班级为阵地,深入开展“大阅读”“大课间”活动,要求每班每月借阅不少于100本书籍,以此不断扩大学生阅读量,不断拓展知识视野。如今,热爱读书已在该校蔚然成风,在班级、在校园、在图书馆,处处见到学生认真阅读的身影,读书已成该校“最美的姿态”。该校六(4)班韦海月说:“我今天读了《一个巫婆和六个小女孩》一书,这本书很幽默,让我懂得了智慧、诚信、自由、勇敢、友爱和互助的可贵。”
倡导乐善文化——创建文明校园
踏进乐民中心小学的大门,扑面而来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金光闪闪,在鲜艳的五星红旗映衬下,显得十分引人注目。左边是以文字、画像的形式,打造的“百善孝为先”的巨型标语,占了整个教学楼的侧面墙体,给人以极强视觉冲击效果。在校园里溜达,你会很快发现,像“善教乐学,知行合一”“生活原本平淡无奇,是美德让它熠熠生辉”“上善若水”等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处处弥漫着浓浓的乐善文化氛围。
“‘乐善育人’是我们的办学理念,‘乐善文化’是我校的特色文化之一。”乐民镇中心小学校长黄科道出了个中缘由,学校的价值观是乐做善事、乐为善使、乐居善地,乐做善事是传承,乐为善使成责任,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做“善人”,也就是是与人为善。
为真正让乐善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该校高度重视道德教育,坚持以“乐教笃学、善心育人”的教风,促进形成“品学至善、团结拼搏”的学风,着力打造“勤思善行、博学明礼”的校风。创建了国学文化园,以石刻为载体,展示了“和”“忠”“诚”“孝”“信”“仁”“贤”等国学文化;建设了60多米长的乐善廊,围绕教师乐教、学生成长、校园建设、浦北寿乡等元素,充分展示乐善文化;打造了水文化池,将水“滴水穿石、不分昼夜”的专注、“沐浴众生、通达万物”的公心、“锲而不舍、勇往直前”的执着,积极融入于学校的教与学当中,让学生做到“上善若水”,学会善良做人,像水一样包容和帮助别人。
并在此基础上,该校立足“乐”字,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开发了大课间、大阅读、快乐科学营、手工制作、棋艺等10多个项目的兴趣小组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健康快乐成长。如该校六(1)班温仁栋同学的手工作品《我的中国梦》,让“梦想插上翅膀,连同24字核心价值观一同放飞”,充满童真童趣,既发挥了创造想象,又达到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同时,该校还突出“善”字,积极组织开展文明班级、校园明星等评选活动和学雷锋志愿者活动,坚持每期评出尊师、守纪、学习、孝心、爱心、礼仪、环保、劳动、体育等明星,让争先创优、崇尚善行成为常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严格遵守学校纪律,坚决做班级的领头羊,带动江城足球网的同学崇德向善。”守纪明星六(2)班的覃冬滢说。
弘扬传统文化——创建特色校园
“传承先祖仁德,彰显本土特色”。
该校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在凤池书院旧址内院专门设有传统文化宣传橱窗,重点宣传乐民中秋舞青龙传统民俗文化,从青龙节的由来、历史演变,以及历年开展青龙节活动等进行一一展示,让学生了解青龙节文化,搭建传承发展平台,有效彰显本土文化特色。
每年中秋舞青龙是乐民镇的传统习俗,距今已传承了250多年,2012年成功入选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结合‘戏曲进校园’工作,我们把舞青龙活动纳入第二课堂,加大传承力度,努力将其打造成学校的特色文化名片。”乐民镇中心小学校长黄科说。
目前,学校已购买十多条长短不一的“青龙”,并聘请民间艺人进行指导,让舞青龙成为学校每天大课间活动和每周一节兴趣小组活动课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项目,让青龙自由欢腾、和谐完美、奋发向上的精神,在阵阵振奋人心的鼓点中无声地融入学生心间。同时该校在每年青龙节到来之际,还开展优秀图文征集活动,引导学生把参与青龙节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写出来,把精彩的画面拍摄下来,并在学校板报中把择优展示,切实让江城足球网的学生参与到传承舞青龙文化活动中来。
此外,该校还注重农耕文明的展示,在国学文化园里设置了农耕文化展区,集中展示犁、耙、蓑衣、石碾等农具和家具,让整个校园散发着浓浓的乡愁和怀旧感,让学生在享受社会进步和现代文明的成果中,不忘艰苦奋斗的岁月。同时在文化园内,让每年的毕业生集体捐种菩提树,并致以“见证诸君梦,吾待君荣归”的寄语,表达了莘莘学子不负众望、努力奋斗、实现梦想的信心和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