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灵山县平南镇为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推行移风易俗“五个统一”工作法,通过开展文明祭祀、绿色殡葬理念宣传,推动祭祀、殡葬观念转变,构建与时代相符的文明祭祀、丧葬模式,通过榜样的力量循序渐进引导群众破除“厚葬薄养、大操大办”等旧俗陋习,树立绿色文明殡葬新风。
转变“厚葬”观念 树立文明新风
“以前,一有老人去世,丧事办起来那是一个大阵势,摆上3天的流水席,还得邀请做法道士、乐队、哭丧团队组成送葬队伍,一路上敲锣打鼓、撒纸钱、放鞭炮,要做得体体面面”。村民吴先生叹息地说道。
平南镇塘肚村委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
对此“厚葬”铺张浪费等陋习,塘肚村通过召开村民议事座谈会,收集群众意见150多条,充分了解到群众迫切要求转变殡葬操办现状,并以“厚养薄葬、丧事简办、余事不办”为切入点,将移风易俗“五个统一”工作法纳入村规民约中,明确白事操办标准,限定宴席规模、礼金数额等,把“厚养”行为作为评选先进典型的标准,选拔了党建指导员20名,对乡风文明进行全面督导、考核。发挥红白理事会志愿服务队作用,组织860多名党员干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自觉抵制在街道、广场吹奏鼓乐、高音播放哀乐、道路两旁撒纸钱、大肆燃放烟花爆竹等不良行为、倡导形成不摆宴席、文明节约的丧葬新风,从制度上逐渐减少繁琐的“厚葬”观念。
平南镇塘肚村开展移风易俗“五个统一”工作法知识竞赛
2024年,红白理事会志愿者开展邻里互助、关爱老人等活动80多场次,借助村级广播、宣传折页、宣传栏等方式,发放殡葬宣传折页2400多份,张贴公益海报100多张,多渠道为群众解读“厚葬”观念带来的危害,引导村民树立“厚养薄葬、孝老爱亲、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等孝善理念,营造“厚养礼葬”的新风氛围,原先厚葬大办的习俗逐渐被摈弃。“年中我母亲过世了,家里备了好几万的丧葬费,最后居然才花了一半”!塘肚村民梁元说到:“村里定了规矩,红事小办,白事简办。宴席的桌数和菜品数量都大幅缩减,也没人说闲话,省了不少”。2至3天的流水席菜品质量和数量从简,唢呐乐队和大放鞭炮、礼炮的习俗悄然消失……繁杂的流程简化,减少了不必要的大额支出,群众的幸福感也随之提升。上世纪80年代,塘肚村获国家绿委会授予“全国绿化千佳村”的殊荣,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绿化村,引领全县生态文明建设。 如今,塘肚村在继续保持生态发展的同时,立足自治,在破除“厚葬薄养、大操大办”等旧俗陋习方面做得尤为突出,成为了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领头羊。
树立正面榜样,抵制违规乱葬
“你看耕地里的“小山丘”,播种、秋收都没法进行,大型农机具没有办法耕作,影响太大了,谁都不愿在我们这搞春播秋收,其他地方收完了才归我们这边”,硖木村村民张先生说道。
以前,硖木村散埋乱葬比较严重,随着土地的开发,耕地里遗留的“小山丘”影响了农机进地耕作收割,硖木村以宣传教育引导作为助推器,2024年以来,通过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文明殡葬树新风”等活动,入户讲解殡葬改革、坟墓治理、补贴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广泛宣传节地生态安葬理念、厚养薄葬新风。
平南镇硖木村委开展移风易俗“五个统一”工作法宣讲活动
硖木村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22场次,发放倡议书1700多份,热心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20余人次。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在殡葬新风中的引导作用,推行表彰践行殡葬新风的家庭,树立正面榜样示范,评选出6户文明家庭作为优秀典型,用榜样的力量循序渐进转变群众旧观念,引导群众抵制违规土葬、散埋乱葬、占地毁林、厚葬薄养等旧俗风气,营造文明、节俭治丧,弘扬时代新风的良好氛围,推进绿色生态文明殡葬。
推动文明殡葬 助力乡风文明
2024年以来,平南镇依托各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组织志愿者开展孝老爱亲、丧事简办等移风易俗志愿服务活动20多场次,强化厚养薄葬观念,生前多尽孝,胜过身后大操办。在清明节、重阳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移风易俗绿色殡葬主题活动20多场次,利用小品、快板、歌舞剧、公益电影、移风易俗知识有奖答题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提倡长辈在世多孝敬,丧葬祭祀少花费,从俭办丧、简约祭扫、理性追思,逐渐从“烧纸钱、放鞭炮、奏哀乐”等祭扫旧俗观念转变为“敬一杯酒、放一束花、植一棵树、开一个家庭追思会,网上祭扫”等方式来祭奠逝者,潜移默化地形成“厚养礼葬”的浓厚氛围。
平南镇杨梅村委举办移风易俗主题文艺晚会,并开展知识竞答
同时,持续推广绿色殡葬理念,鼓励民众选择节地葬法,采用生态葬,如花坛葬、树葬、海葬等环保殡葬方式,既降低了殡葬费用,也减少了土地占用率,保护生态自然环境。 (作者 周定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