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办酒席讲究排场,现在大家更愿意把钱花在刀刃上,让孩子们读书有奔头。”说起乡风的改变,钦北区小董镇那兰村的张朝勇深有感触。
今年春节,那兰村少了往年推杯换盏的喧嚣,却多了一份带着“书香味”的热闹——村里举办了高规格的捐资助学颁奖活动,分别为当年考上研究生的4名学生、考上大学的17名学生和考上市示范性高中的2名学生发放了奖学金。通过修订村规民约,该村统一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的宴席标准、随礼标准等,将节省下来的宴席费投入到“教学基金”,用来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赢得了村民的高度认可。
那兰村的转变,正是小董镇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小董镇以移风易俗为抓手,通过“制度规范+文化浸润+品牌引领”的立体化路径培育文明乡风。串联红色遗址打造“教育矩阵”,修订村规民约规范红白事,创新“村BA”篮球赛、非遗美食节等文体品牌,实现红白事从简、文体活动热闹、书香氛围浓厚、互助暖流涌动……文明新风吹拂之处,正悄然绘就一幅和美乡村的新画卷。
筑牢红色阵地
让“红色基因”成为乡风文明底色
“1945年2月17日,为了反抗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在中共钦县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我们的先辈在小董发动武装起义,揭开了钦州公开武装斗争的序幕……”近日,在小董镇八甲村的村史馆里,八甲小学的学生听完讲解员邓茂其讲述80年前小董起义的壮烈历史,眼神里满是崇敬。
依托本地丰富的红色资源,小董镇将烈士纪念碑、联保小学堂、钦县政府首次办公旧址、八甲村史馆、铜鱼书院以及全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串联成“红色教育矩阵”,去年以来已举办36场红色主题活动,吸引超3万人次参与。清明时节,村民还自发组织“重走革命足迹”活动,在对先辈的缅怀中传承艰苦奋斗的精神,让红色基因成为移风易俗的“精神底色”。
道德模范“现身说法”
让身边善行点亮文明星火
去年七夕节,在小董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里,邓桂芳的分享会让台下座无虚席。邓桂芳是小董镇中心卫生院的副主任护师,还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荣登“中国好人榜”,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最美医生”“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广西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这位道德模范,结合身边例子,呼吁年轻人树立新时代婚恋观:“婚姻的幸福不在排场,而是两颗心能不能拧成一股绳。”邓桂芳扎根乡村多年,不仅无微不至地照顾家中老人,还积极调解邻里矛盾、组织志愿者为孤寡老人送温暖。她的故事让居民黄翠娟深有感触:“桂芳姐自家日子朴素,但帮人从不含糊。听完她的分享,受到了非常大的鼓舞!”
早春时节,在宝鸭坪村,全国劳模廖宝基正带着村民在花木基地忙碌。他放弃城市高薪,回乡带领村民种植花卉苗木,将荒山变成“绿色银行”,让村民的收入水涨船高。
“以前村里人闲了爱打牌,现在大家都忙着种花挣钱哩。”村民陈开敏笑着说,家乡蒸蒸日上的花卉苗木产业,不仅鼓了村民腰包,更让“勤劳致富”成了新风尚。正如廖宝基所言:“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就像花木的根和叶,缺一不可!”
互助团“减负”红白事
让文明种子开花结果
与那兰村的统一宴席和随礼标准不同,在小董社区,大家通过成立“互助团”,减轻操办红白喜事的压力。
说起“红白喜事互助团”,居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去年,居民老周家办白事,互助团20多名成员主动上门,帮忙布置场地、接待亲友,仅用一天就完成了仪式,花费不到以往的三分之一。“过去办丧事讲究排场,劳心又伤财,现在简洁庄重,情感更切,心意也更重了。”老周说。
文明的种子一经播撒,就会迅速生根、发芽。发端于小董社区的这种“互助模式”,已在小董镇多个村推广,虽然红白喜事的程序简化了,但是邻里之间互相理解、互帮互助,彼此关系却更紧密融洽了。
打造文体旅品牌
让文明与产业“双丰收”
傍晚的小董江滨广场格外热闹,一场“村BA”篮球赛正在激烈进行。中场休息时,志愿者穿插移风易俗知识有奖问答,男女老少抢相回答,在轻松愉快的互动中,移风易俗的新风尚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小董镇依托当地优势资源,积极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旅品牌。除了篮球赛,非遗美食文化节、庆“三八”游园、敬老节等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带火乡村游的同时,也搭建了传播文明的更广阔舞台。在今年初的非遗美食文化节上,小董镇的传统小吃“麻通”成了“网红产品”,单日销售额突破100万元。参展的摊主们笑得合不拢嘴:“以前觉得老手艺没市场,现在靠着文化节,订单都接到省外了!”
以前群众闲暇无事,现在镇上、村里经常搞活动,组织篮球比赛、观看文艺演出、排练节目、跳广场舞……大家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有滋有味。
“我们要让老百姓既‘富口袋’又‘富脑袋’,走出一条有温度的乡村振兴路!”小董镇党委书记姚业海表示,下一步,该镇计划将移风易俗与非遗产业深度结合,让文明新风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梁 聪)